Beyond Order 可能会写什么

先说下该博客相关,太久没更新,可以说懒或拖延。但实际上已有5个基本完成稿件,尤其最近一篇严格意义上是个《life 3.0》半本书的笔记。

但是最后没完成没发布这些,尝试刨析内在原因:1. 自我思考缺乏,比如阅读笔记大量摘抄,鹦鹉学舌。 2. 写作过程类似于一下线性一次做完整个大项目,难以实施,过程痛苦,写到中途基本强迫自己继续。可想文章的价值几何,写作习惯如何在此中情绪中养成。

博客从一开始目的:通过写文章整理自己的思绪,不然一直在脑中的观点都是零碎,指尖成文也是一个整理凝固观点的过程。

回到正文,本文不是读后感,只是一个本人临时起意的想法,我尝试去想作者 Jordan Peterson 会写什么。所以找来了12个章节标题即12法则,看题发挥。最终肯定会与原文有很大差异,写本文不是为了赌是否猜对内容,而是整理自己思考。

1. “Do not carelessly denigrate social institutions or creative achievement.”

不要随意贬低社会机构或创造性的成就

看到这个 creative achievement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SpaceX,大概2015左右测试猎鹰回收火箭,有无数键盘火箭专家高谈阔论“可回收火箭如何不可行”, “ELON就是骗子”等等,理由从过往无类似方案,到成本估算。

我当时就觉得之前没人做的(现在这么说几年前好像有点后视镜,但18年一个对自身很有影响投资决策跟这个些许关联,以后可能会有文章),恰恰是太空项目商业化可能的道路之一。与之前政府主导的太空项目动辄几十亿美金起步,一个商业公司如果想能够持续运营这个事业,那必然肯定是要大幅削减成本,不然就是依旧过往资金规模火箭项目。相较而言,如果商业化能成的话,削成本似乎更可行。但这也意味着几乎没人走过的路。事后证明,SpaceX证明了其可行性,以至于现在其回收火箭成功次数已经让人习以为常。

不擅长的领域,人容易会表现的似乎更”专业”。但人都有局限,人是以有限的知识来认知这个无限的世界(宇宙)。但是随意安于无知,不想探究,就是放弃了思考的能力,即放弃不断了解世界的机会,这时局限真的固定下来,认知的边界便不再扩展。

可能这就是开放态度对待的原因,不要陷入无知的下行循环。

2. “Imagine who you could be and then aim single-mindedly at that.”

想象你可以成为的人,并向该目标专一迈进

教授Jordan 的 Mapping of Meaning 课程有一节,教授统计了下堂听的学生,是否脑中有时会出现个声音或者纯粹想法,跟自己”对话”,堂下学生很多赞同,我也有。似乎这个声音,是指导或者讨论自己该事情(至少自以为),如果经常忽略则声音会越来越弱,容易忽略,反之则会强化,愈发明显,训练增多甚至有时其本能直觉的第一反应都准确而快速。

脑海中这种声音或者念想形式,很多时候只是在思考出现。而这章可能谈论的是类似的,只不过更长期的目标指引。

who you could be 可以是想象跟现在不一样的自己,也可是一个现实人物作为榜样。

不管是什么,几乎是更好的自己、更高的目标。但很多时候,这个很容易停留在想象阶段。可能看似不起眼的目标也是工作量不小的工程,光想着就感觉压迫难以实现。另外,要达成的目标需要与自己现状截然不同。比较可行的方案:从小的开始做,小到哪怕动机匮乏的自己,也能比较轻松做到。看似遥远的目标,也会因为完成小的目标,而会接近一点。纵使最后没有完全达到目标的自己,但有所改善,自己做了多少即改善了多少。

3. “Do not hide unwanted things in the fog.”

不要隐藏不想要的事物于迷雾中

Jordan 很多谈论的内容并不都是需要很强哲学和心理学的背景,这些看似简单甚至老调长谈的却往往很容易做不好,甚至常被忽视。这条就是其中之一。

unwanted things 不想要的事物,可能是未解决的问题,也可以是需要修复的东西。可小可大,可以是外物也可以是自身,比如一个自己就可以修复的小物件,一个自己已经意识到坏习惯但一直懒得改变。

假装unwanted things不存在,一切尚好。但得不到解决它一直在那里,最终会爆发带来破坏。而且还有个隐患,问题会堆积变得愈发严重,难以再处理也更不愿处理。

写到这,我联想起经济,危机实际上经常光顾。崩盘之时很多人会感到惊讶,一般时候归结于黑天鹅事件,指小概率事件。但真的都是偶然吗,我不是专业的人士,但是只要尝试了解都会发现规律,这些偶然很多实际是必然,甚至不断重演,甚至破纪录的危机你也能往前找到类似的事件。而其中贪婪,无知及傲慢发挥着作用。

当下(2021-05)席卷全球的通胀,因素很多不能简单归为一个起因,但其中不缺少的身影是这20年来,整个世界对债务宽容依赖;产业过于追求效率以及低成本,而忽视稳定。这些问题在享受泡沫的时候,很多人选择了忽视脆弱性,而警示被视为打扰派对的刺耳之声,甚至被要求噤声。

但债终归要还的。藏于雾中的恶龙,终究身形不断膨胀,直到无法被忽视。

4. “Notice that opportunity lurks where responsibility has been abdicated.”

注意那些潜伏于 责任被抛弃的地方 的机会

想到最近看到一个视频,讲了白炽灯产业的一个轶事,白炽灯重要的指标就是寿命,几十年前工艺进步一度达到3000小时,但之后不是遇到瓶颈不再上升,而是更反常地下降到1000小时,其原因是这些灯泡制造商约定,决定减少寿命增加消费者更换的次数,以此增加销售额及利润。

这听起来很扯淡,我没有也没必要额外调查去验证真伪,但这个YouTube科普频道(抱歉忘了名字)我关注过几年,而且质量一直保持上乘,所以我选择相信。

另外即使不是视频作者的信誉,我也会觉得很大概率会发生的。如果你买股票,读过很多商业历史及公司的,你应该跟我一样对这种事见怪不怪了。另外即使不投资证券,工作一段时限的人,想想曾经(或者正在)遇到的荒诞事。(如果没遇到,那你应该是个运气不错,眼见长远会选择,或者强大的人)

那么我先从商业和投资角度分析,首先这种策略要生效就隐约假设了市场需求固定不变。即使不查询客观数据,想想几十年来人类的建筑变化。又或者从电力普及增加分析,照明这个需求应该是增长。

后面的发生的,即如今LED灯的广泛使用(准确的说是,白光/蓝光 LED),其10年寿命更是令3000小时也黯然失色。新的技术或者说范式Schema可能对僵化的老系统带来冲击是不言而喻的,而这就是机会。

另外,企业研发将其员工精力才华话在如何劣化自己的产品。这字面就感觉极其愚蠢、浪费,至少我肯定不想要这种公司的股票。

个人以及企业,我觉得有很多相通的地方。我这里就不赘述个人成长方面了。

5. “Do not do what you hate.”

别做你讨厌的事情

字面很好理解。由于Amazon 就是展示这章的范文,一上来就是工作相关,作为打工人也是第一想到的工作方面,应该被书中原文影响了,所以这部分略写。在书读完后,有感触值得写我再提。

结合前一本 12 RULES ,里面有一章 “Tell the truth, at least don’t tell lie” “说真话至少不要说谎”,类似于撒谎来扭曲现实,字面看就不靠谱。做讨厌的事情,来想达成某些目的,字面上看也是感觉走了弯路。

另外,真遇到必做的但又讨厌的事情,应该是明确找出其中令人不适的地方并指出协商,也许能够不违心优雅的解决。如果不可调和,而自己又感到极端不舒服,那可能就要换个地方了。毕竟作为完整的人没有选择权即是奴隶,这个不光指外界例如工作,自己对自身也存在这种情况,人很难强迫自己。

6. “Abandon ideology.”

抛弃意识形态

ideology 意识形态 个人感觉就是模糊的概念,现在出现更多指的是 偏极端的意思形态,似乎社会更分裂。

教授所指需要抛弃的,应该是那种”非我观念,全是异端”。再小的观念也能复杂到很难归类于几类,更别说强行将一个庞大甚至很有争议的观念分成两类。

强行归类,就会隐瞒掉很多细节。结合前面第三条,藏在雾中的问题不解决,会带来更多的问题。

另外,这种浅显的思维方式,会被人操作,精心编织一个亦传播简单理念,甚至模糊的,是很容易传播的,不经思考很容易接纳。但人不喜欢被操控 manipulate,宛如别人的提线木偶。哪怕是被操控的人,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被操控,他们也会觉得被欺骗,人是很厌恶被欺骗的。

最后,这种意识形态,后续很可能发展为可怕的情况,“异端”标记后,就会想清理”异端”。这个甚至不用看久远的历史,近代甚至现在即在发生。不要为了一些愚蠢至极的口号连生命都不尊重。

7. “Work as hard as you possibly can on at least one thing and see what happens.”

至少在一件事情上,尽你一切可能去努力,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

直接写我的证券投资经历,来看看发生了什么。可能有些自恋,但其实客观的讲成绩可以,除了可能别人看来本金小了点,纵使收益不错看起来资产依旧少,但对自己还是影响颇深。

如果用标签定义,我应该偏向于价值投资,不倾向于投机,粗略地说就是看重公司的实力以及未来成长潜力,买入好公司长久持有,等待公司成长并最终人们给予的估值上升,即股价上升。

价值投资里面有个人物 彼得林奇,其写过一系列3册书,分享其投资经验。其中他讲过初期投资老虎航空的收益,能看出这个经历也使得其更坚定其投资风格。

林奇老虎航空上所赚收益百分比,估计是很多跟我一样同样读林奇书学习的散户所希望的目标。但是理性的我们知道这个目标可遇不可求。

你大概感猜到我要说什么了,没错我持有一只股票我也做到该百分比的收益成绩。

而且还是重仓,这几乎导致当年的本来是我想作为初入股市的“学费”(用不到的积蓄,我想过基本亏完的可能)。曾经调侃过“这点小钱,即使亏了也还好”,“小钱”变得不至于不起眼了,对于刚工作几年的我,我可以买 光靠存钱的话买不起的东西(当然还是付不起大城市的首付😄)。

对我的信心的振奋是无可估量的,这不是自怜自依时的自我安慰,账户上的这些数字是实实在在的真实。我当时就意识到:

如果业余兴趣的证券投资我都能取得如此成绩,那么我擅长的领域那不是更能有说法。另外那些我没接触过当感兴趣的领域,也可以尝试一下,接触更多的可能性有什么不好呢。

如果你觉得运气,我也承认有可能。但我再补充之前我账户的收益一直糟糕。甚至一度腰斩,准确的讲是一度亏损48.7%(我一直记着当时的数字)。而当时这支股票一直被看空,甚至还有电影《大空头》的原型之一,以及无数专业人士。可以想象当时持有甚至补仓,是多么的忐忑和自我怀疑:

如此多专业人士看法都与我的观点相左,我一个门外汉真的没错吗?

这个经历对自己就像一部史诗电影,先低谷在高潮。时至今日,写这些文字,依然感到有些澎湃。 Epic

8. “Try to make one room in your home as beautiful as possible.”

尝试将你家中一个房间尽可能弄得漂亮

这里个标题,立马联想到前一本中 其中一条 RULE “clean your room before you critice the world.” “清理你的房间,在你批评这个世界之前。” 中文近乎一致的谚语 “一屋不扫,何以扫天下”。解释,就是将自己变得有序值得依赖,你才可影响身边朋友亲人,进而才可能影响社区,甚至可能影响事件。挑战难度逐步提高,而且可能是电子跳跃能量级别的。

感觉这个RULE更进一步,不光整洁,还要极尽能力弄得漂亮。更高的要求,但感觉Jordan 这章应该不仅是赘述上一本书的RULE。猜想会发散到别处,可能是这个过程中个人创造力释放的,对自身的影响。

另外,也不光字面上的理解,收拾房子。很多事情类似,比如事业,个人业余爱好等。

9. “If old memories still upset you, write them down carefully and completely.”

如果过去的记忆仍困扰着你,认真并完整的写下来

Jordan 有个 Self Authoring 自我写作的项目。粗略的讲就是写出过去的困扰,并尝试写出原因以及改善方案;以及写下对自己将来的期许,包括未来近期计划以及长远(比如10年,或者人生)计划。

萦绕心头的困惑,光靠想,是很难梳理的。一方面是这些事情复杂,有些过去困惑可能是人生中不同经历交错一起;另一方面,大脑并不是像电脑明确指令式处理来进行思考,里面更多的是直觉,另外大脑的记忆也是十分“不可靠”,遗忘是常态。 所以写下来就是辅助自己梳理清楚,一些关键点会明确记录下来,而不再是脑海中稍纵即逝的碎片,这样一一罗列出来就会比只在大脑中混沌摸索明确些。

这条需要依赖实践,践行这个过程,练习更会熟练。另外,写作来梳理知识也是类似的过程,那些脑中模糊的概念通过写作,进行整理,会更加明确清晰,而且还能方便日后回顾。

10. “Plan and work diligently to maintain the romance in your relationship.”

勤奋地计划和努力来维持你的的爱情在你的关系中

遗憾的是本人romance可能经验几乎没有,所以不能经验推导。但是爱情类似于别的人情,类似于友情亲情,只不过两人之间更紧密。套用 Jordan 的比喻,如果把一个人的人生,看作螺旋轨迹 spiral 的话(期望总体是向上),那么两人结婚,就是两人的螺旋轨迹绑定起来。

这实际上是非常有挑战的一件事,人复杂到自己可能处理自己的事物都困难。更别说两个人生活交错一起,这就需要承担责任,而且双方需要配合,即是该Rule法则所说的。

现在独身的趋势一直上涨,有可能是迫不得已,但也有喜欢一个人更自在的原因。那么为什么要费功夫组建家庭,这可能是一种策略。

生命个体是极其脆弱易被消灭的,但是作为一个种群,只要不遇到灭绝式的灾难,都能恢复过来,甚至还会变得更强(抗药性的细菌)。人类族群,家庭作为的其中子集,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复杂性以达到反脆弱的能力。当然前提是彼此能互相支持,否则可能会是纯粹的负面加成了。

11. “Do not allow yourself to become resentful, deceitful, or arrogant.”

不允许自己变得愤恨,不诚实,或者傲慢

这其实很难做到,每一点都很难,甚至很多人保持这些特性当作一种狡猾的策略。其实就是保持真实,而不是虚假以及无视,欺骗解决不了问题。

我这边仅对傲慢稍作阐述,Jordan 一次对话访谈中,没记错的话大概是:

“You either like what you know or like what you don’t know, you can only choose one, choose wisely” 你要么喜欢你所知道的,要么喜欢你所不知道的,你只能选择一边,请明智地选择

一个人的知识是有界限的,但是界限之外是无限的,所以明智的人自然知道该怎么选,不自满于所知而追求探索未知。

12. “Be grateful in spite of your suffering.”

尽管遭受苦难,依旧感激

先说明下,Jordan 所说 suffering 不包含不必要或者无意义的苦难,比如他人的折磨。

关注过这两年 Jordan 的经历,会知道他之前服用 Benzo 药物,在停用后出现了严重的戒断反应,身体和心理都受到摧残,甚至有性命危险,求医于多处,手术后极其虚弱以及神智也受到影响,然后漫长的恢复后到如今基本已经正常。

该经历对 Jordan 影响应该是重大的。印象比较深得是他评价当时戒断反应远比抑郁和焦虑 depression and anxiety 更可怕,其作为心理教授和心理医师的评价,我虽然没有亲身经历,但也能大概感受到恐怖。

在几年前,我也经历过应该是算得上自己有生以来“最糟糕时期”。在我对抗这段阴霾时,从Jordan所获得的认知应该对我来说是影响最大的外界因素之一。后来听闻教授的经历自然也令人揪心。

过去自己经历时肯定痛苦,事后再回想,虽也不能忘记当时的苦闷,但是情绪却不会被再次代入低谷,甚至感到一丝振奋。犹如经过高温锻打的铁,淬火后早已比入熔炉前更坚硬。

结尾

本来是准备写 ANTIFRAGILE 该书相关的,作者是个牛人,书涉及很多领域。但感觉写这种会比较难,可切入的点太多,反而无所适从。所以换了个主题,最终写完感觉还挺好。

另外注意到创建日期的话,没错这个文章拖延了,大概只完成了前两章。然后昨天和前天的周末,用了6+3个番茄工作法时段(1个番茄1小时 + 10分钟休息)把剩下的10章一次性写完,外带今天1个番茄修改结尾。

总共10段番茄是跟着 Youtube 一个James的大学本科生的最近一条视频,这哥们也是个传奇,已经快1年每周2天左右12小时,顺带录视频然后上传。我用手机播放然后放在屏幕旁,把其当作自己的同伴,对我来说还挺有用。建议这种一组1小时工作的,10分钟休息一定要起来活动下。

另外说些博客后续一些动作。最初本来分为3D-CG作品和文章,文章也仅仅编程。现在想涉及我所知道的各个领域,本人涉猎的比较杂,比如这篇算是属于心理和哲学范畴。长远希望多个领域都能精进把。